世界杯押注软件(亚洲)科技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 科学研究

【学术报道】中国科学院水生所陈隽研究员、苏豪杰副研究员、中科院地湖所蔡永久副研究员、李化炳副研究员做客生态与环境论坛

发布人:于红梅     发布日期:2022-06-14   浏览次数:

本网讯(世界杯押注软件 科研办)为进一步推动世界杯押注软件学科学位点建设,加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的协同单位共建,612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陈隽研究员就“微囊藻毒素慢性暴露对人群的毒性效应及机制研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苏豪杰副研究员就“富营养化、鱼类放养和气候变化驱动湖泊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的机制研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蔡永久副研究员就“中国淡水软体动物多样性地理格局及构建机制”以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李化炳副研究员就“基于环境DNA的中国湖泊水体多营养级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在世界杯押注软件生态与环境论坛分别做了学术报告。报告会由项贤领教授主持,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学院部分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共100余人参加了线上、线下报告会。

首先是陈隽研究员的汇报,她从研究背景、主要研究进展、科研感悟分享以及招生宣传花絮这四个方面进行,以水华问题引入蓝藻的危害,介绍了在蓝藻毒素对人类健康影响的标志性研究进展中,建立了人类血清中痕量MC检测方法发现慢性染毒人群血清中MC含量与主要肝功能指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长期慢性暴露引起一定程度的肝损伤。困难是成功的法门,陈隽研究员用温伯格的话来激励刚入学的同学们:没人知道所有的事,你也无需如此。并且在汇报的结尾部分,向大家展示了一段视频来介绍在水生所的研究生学习生活情况鼓励大家来到水生所学习研究。

第二个是苏豪杰副研究员的学术报告,主题是“富营养化、鱼类放养和气候变化驱动湖泊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的机制研究”。通过介绍湖泊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的主要驱动因素、化学计量内稳性与群落结构和稳定性的关系、沉水植物与水体透明度的正反馈循环,并以武汉东湖和千岛湖为例向大家介绍了稳态转换的过程、数据及对比结果,最后向大家介绍了富营养化和温度增强了鱼类的营养级联效应。

 

在中科院南京地湖所的蔡永久副研究员中的报告中,分为三个部分向大家介绍了近期的学术成果、研究所的概况以及课题组的基本情况。以“大尺度生物多样性的格局及形成机制是宏观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核心”为开头,向大家展示了多样性格局形成的主要假说,阐述了如何度量功能多样性以及多样性的空间尺度,研究目标主要是为了探明我国淡水软体动物多样性的空间格局、热点区域及形成机制。另外,蔡老师还向大家展示了α多样性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和β多样性格局及驱动因素。在最后,蔡老师用短片来介绍了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和团队概况。

最后,在李化炳副研究员的“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的中国湖泊水体多营养级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报告中,以大型生物多样性的自然分布梯度为背景开始,不同类群陆生生物多样性的海拔梯度变化趋势存在差异,所以环境DNA高通量测序的应用使得深入研究同一生态系统多营养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格局成为可能。得出了(1)中国湖泊不同营养级(不同体型大小)生物多样性具有一致的空间分布规律;(2)中国湖泊不同营养级生物物种多样性对同一环境因子的响应速率具有体型大小依赖性,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3)人类活动梯度和自然梯度共同影响中国湖泊生物物种多样性分布,且生物群落对自然和人为梯度的相应具有体型大小依赖性,主要表现为小体型生物群落对自然梯度更敏感,大体型生物群落对人类活动梯度更为敏感。

报告结束后,四位专家与参会师生就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交流与讨论。学院经理胡好远教授对各位专家的学术报告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且感谢各位专家在长期以来对学院的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给予的关心和帮助,对以后的进一步深化合作表示了憧憬。

陈隽,19734月出生,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科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东湖湖泊生态系统试验站(国家重点野外台站)站长,淡水生态学研究中心副主任。1995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98年于华中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2006年于中科院水生所获博士学位;2009-2010年英国阿伯丁大学作访问学者,访学期间获得“利华休姆信托—海外访问学者奖学金”。2012年获第三届武汉青年科技奖。现主要从事蓝藻毒素的生态毒理学研究。先后主持中国科学院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交叉项目专题;国家支撑计划课题专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专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专项)专题。同时,作为研究骨干,参与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至今,发表SCI论文6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身份先后在相关领域的核心期刊如ArchivesofToxicologyToxicologicalSciencesPLoSONEEnvironmentalPollutionJournalofChromatographyAJournalofProteomeResearchAquaticToxicology上发表SCI论文29篇。研究方向:淡水生态学,蓝藻的生态与毒理学。

苏豪杰,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云南大学东陆青年学者。主要从事湖泊生态学研究,研究方向包括沉水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生态系统稳态转换与生态弹性、营养级联等。通过控制实验、野外调查和meta分析等手段,重点关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功能和稳定性的响应及其维持机制。在Water ResearchEcologyJournal of Ecology,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担任Nature Climate Change, The Innovation,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Ecological indicators,生物多样性等杂志审稿人。

蔡永久,2006年获安徽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学士学位,2011年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留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底栖动物生态学、多时空尺度淡水生物多样性格局及驱动机制、水生态健康评价等方面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水专项、973计划、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负责和参与的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气候变暖与富营养化双重作用下浅水湖泊螺类的响应及其机理十三五水专项流域水生态保护目标制定技术集成、中科院STS项目长江经济带岸线资源调查与评估、中科院先导专项长江经济带干流典型湖泊水生态修复与综合调控、江苏省水利厅项目江苏省湖泊健康评价等。 目前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19篇,包括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Indicators等生态环境领域知名期刊,参与制定江苏省地方标准一项《湖泊水生态监测规范(DB32T 3202-2017)》,参与出版专著2部。

李化炳,2005年获安徽师范大员工物科学专业学士学位,2008获世界杯押注软件动物学专业硕士学位,2011年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环境科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18.6-2019.6在瑞士苏黎世大学进行访问交流。主要从事水域生物分子生态学和环境微生物学方面的工作,目前集中于借助环境DNA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中国湖泊生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科技部基础性资源调查项目子课题1项,以科研骨干参与973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基金、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项目等多项项目。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深水湖泊不同水层浮游细菌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科技部基础性资源调查项目子课题湖泊浮游细菌生物多样性及资源调查,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湖泊环境变化及其生态系统响应、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中国湖泊微生物组研究等项目。获中国科学院经理优秀奖。目前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包括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Water Research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等知名期刊。